關於你和他/她,漸行漸遠的真相

Cliff Lin
3 min readMar 7, 2020

--

本篇文章發表於2018/2/14

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歡樂的大學四年,雖然有人不止四年,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歡樂,接下來還是讓我以“歡樂四年”作為基準

離開大學步入社會後,怎麼曾經的那個人,好像跟以前不一樣了呢,所謂“社會化”、“邊緣人”等詞彙呼應而出

關於人是會變的這點我不否認,但所謂這個人已“社會化”、這個人“憤世嫉俗”等想法,就因人而異了,畢竟人看人的思維角度,經過大腦加工後,都會出現不一樣的結論

個人影片作品(區隔用途與本文無關)

舉一些例子,本身的大學屬於真歡樂四年,甚至曾為揪團的主謀核心,現在則是一位極懶出門的瘦宅,這是有原因的

若將大學四年可玩樂的時間換算成時數,一天最少以12小時計算「4*365*12=17520」,等同於四年最少有17520個小時可出門耗,平均每年有4380小時。

個人照片(區隔用途與本文無關)

現在在對岸工作,放假每年在台時間以31天計算,相當於一年一個月,如果還要南奔北走的話,本身住桃園,台北往返三小時,中部往返六小時,南部往返九小時,扣掉交通時間只剩30天(台北可能兩三約)

一樣每天12小時來計算,「30*4*12=1440」,也就是說如果依照現狀,甚至未來40年我也才只有14400可出門耗

如果是週休一日,一年有52週,也就是有52天,三者對照年比為「4380:360:624」,我的可用時間與大學差了12倍多,週休一日的人則差了7倍多。

個人影片作品(區隔用途與本文無關)

雖然時間縮短了,但人也不會因為時間縮短而完全不出門,那選擇和誰出門就是首要篩選

「每個人做事的成本就是同一時間放棄了做其他事」

今天選擇和甲約會,就等於失去和乙約會、在家睡一整天、陪家人閒晃、甚至自己的學習時間

為什麼會選擇甲而不選擇乙,那是因為甲對你是有益的,這麼說並非我們是個壞人,想從甲身上撈取些什麼,而是不論從心靈上、快樂上、或者物質上我們可以得到些什麼

個人照片(區隔用途與本文無關)

跟乙出門既不快樂、無聊、花錢、花時間、逝去成本,你還跟他出去嗎?

就這種結論導向,所謂馬子狗、見色忘友的人其實是非常合理的,畢竟未來他們可能還要互相扶持下去

所以朋友總是不出門,跟性格改變是沒太大關係的,而是受到時間、利益、成本等各種實際層面的綜合分析下,做出的選擇,當然這看似複雜的分析,在人的大腦也只是一瞬間,讓人漸行漸遠的一瞬間:)

--

--